第两百二十一章:白骨垒成丘

类别:历史军事 作者:酒中狐字数:2307更新时间:25/09/02 23:15:36
      事实上,顾炎武曾经是到过即墨的,他不仅到过即墨、在黄家做过客,还与黄宗昌游崂山,并为黄宗昌、黄坦的书写了序言。

      这两人乃是黄培的堂兄弟,顾炎武又怎么可能没有与黄培见过面呢!

      要知道,这两人,一人是南方遗老大儒,一人是北方遗老官宦世家,又岂会没有了联系!

      但是,这件事闹得实在是太大了,而黄培又决意用自己来换取顾炎武,再加上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,使得蔡士英只得放走了顾炎武。

      而顾炎武的被放,那些牵连进来的士人,就没有理由在关着了。

      毕竟相对于名头响亮的黄培、顾炎武,这些士人是在不算什么!

      “啪!”

      蔡士英使劲一拍惊堂木,沉声道:

      “前番《含章馆诗集》案,本官已经审明:

      黄培因系明朝世宦,隐怀反抗本朝之心,刊刻逆书,已属不法,吟咏诗句,尤见狂悖,且宽袍大袖,延用前朝服制,蓄发留须,故违当朝法令,大逆不敬。

      应按隐叛诽薄之罪,但律无正文,无从援引,谨援他律比附,定拟绞罪!

      余者诸人,则罚除银两,各令居家悔过”!

      复汉二年,康熙八年四月初一,黄培在济南慷慨就义,终年66岁。

      宋继澄次子、黄培的外甥宋琏在为黄培写的墓志铭上写道:

      黄公培临刑前从容作诗,笑谈自若,自以为死得其所。

      并在临刑前告诉他:“你是明白我的,明亡时我送母亲灵柩回家,本应该殉国,却没有做。现在,我不想为自己做无罪的辩护,只希望一死。”

      黄培之子黄贞明将其父灵柩运回即墨后,于四月十四日,葬于即墨城南水清沟黄培生前所造寿坟。

      黄培的如夫人刘氏料理完黄培丧事后,在墓旁自缢。

      黄贞明亦入崂山深居不出。

      其女年方及笄,矢志不嫁,带着其父画像,出家崂山潮海院为尼,法号“喜岩”。

      (后迁巨峰前白云庵,今庵前之白木槿系为亲手所植。)

      ……

      黄培被害的消息,传到了南阳后,冒辟疆嚎啕大哭,狂醉之后做了祭词祭奠。

      他与黄培虽然并未见过面,但是,两人都是文坛领袖之一,是以彼此之间神交已久,却不想自己还来不及说动陛下相救,黄培已经惨死清廷刀下。

      卧龙岗山下,皇宫已经修建了三大殿,其中,议政殿被朱慈炯其名为皇汉殿,并让朱耷亲手题字做匾。

      留下的墨宝,却被朱慈炯珍重的收入了內帑之中……

      头戴天子十二琉,朱慈炯坐在皇汉殿中,手中捏着红剑部传来的消息,隐藏在珠玉后面的脸,深沉的可怕。

      “叔祖,你怎么看?”

      朱耷只听得天子这沙哑的话语,只觉得心中突突。

      伴随着陛下亲手拿下的地盘,越来越大,他只觉得这位皇帝的做事,是那么看不明白了。

      此时,听闻陛下点了将,朱耷只得出列:

      “陛下,老臣以为我们当公祭黄公。”

      “公祭?”

      一众朝臣窃窃私语。

      说实话,黄培虽然个人品德很是值得他们尊敬,毕竟站在这人的角度上,确能宁可被清廷谋害,也不投效清廷,这实在是让他们佩服不已。

      但是,从实际上来考虑,众人却是不以为然了。

      说一句不好听的,在清廷看来,他们都是造反头子,站在这个立场上,黄家乃是世代官宦,自身势力很大。

      而即墨又濒临海边,地理位置优越。

      若是将他们放在了黄培的位置上,那是必然要组织家丁,武装百姓,抽冷子干他娘的!

      反正就算失败了,也可以退入大海。

      山东外海多岛屿,哪怕是找一个小岛猫着也好,或者是南下投奔郑氏也罢,都要比坐着等死强吧!

      但是,黄培偏偏选择了最软弱的坐以待毙!

      从这一点上来讲,众人都对他嗤之以鼻。

      李挺然站了出来:“陛下,臣有不同意见。”

      “李卿家请讲!”朱慈炯端坐在龙椅上,语气里听不出喜怒哀乐。

      “陛下,臣以为我们当昭告天下,但有为黄培报仇者,赏赐若干。”

      李挺然说完,就退了下去。

      冒辟疆一楞,这个法子好。

      如此一来,不但祸害了清廷治下的治安,更能让一众鞑子提心吊胆,也彰显了朝廷仁义。

      他正待赞成,朱慈炯已经开口了:

      “恩科还有一旬就要开始了,朕加一道题目——若是诸位考生是黄培,该当如何做!”

      朱慈炯抬起头来,让朝臣能够看到自己的下半张脸:

      “至于黄培,入罹难园吧!”

      ……

      南阳城内,有一个土丘,名唤“望仙台”。

      这个地方,在后世是人民公园的一部分,实际上却建立与清廷任命的第一任知府。

      明末时候,流寇肆虐,南阳一代久经战乱,百姓日益稀少。

      每一次南阳城破,等到天下安定之后,就有幸存者搜集尸骨,埋藏于城外荒沟。

      但是,等到闯军与清廷在南阳大战的这一次,却是再也无人掩埋尸体了——城内百姓已经死绝。

      明朝中后期,南阳乃是天下最大的六个城池之一,当时有百姓240万人。

      清廷任命的第一任南阳知府,乃是张应祥,他进城之后,南阳遍地无人收拾的尸骨,野狗成群,甚至,地上蛆虫褪去的黑壳,深及脚踝。

      当时城内白骨累叠,一层摞着一层,根本就清理不完。

      张应祥无奈,只得在城墙一角,找了一块空地,将尸骨全数堆积在那里,然后又覆盖泥土,形成了一座高丘。

      张应祥收拾了城内枯骨之后,逃散四处的百姓才陆续返回城内,而等到他登记名册的时候,却只有三万多人了。

      至此,这个明朝中后期天下的六大都市之一,彻底荒废下来。

      整整十几年的时间,南阳都还是一片荒凉的模样。

      虽然说朱慈炯南阳光复汉家江山之后,南阳陆续搬来了很多百姓,但是,短时间之内,却也无法恢复南阳的盛况。

      等到大明建立,他索性在望仙台处,修建了一个罹难园,用来纪念死难在屠刀下的百姓。